Monday, 15 September 2014

Zhang Yue's Daily Reflection of OELP trip :D

在第一天,我们来到了中国港口最大、经济最发达也是最西化的城市—上海。上海和新加坡很相似,都有着许多高楼大厦,忙绿的马路和有着紧凑生活节奏的城市人。

我们先去了上海的外滩来说,在那里,我们看到了很多幢各国风格迥异的建筑物,它们各自有着来自不同国家的风格,如维多利亚哥特式、古希腊式、中西合璧式等等,因而也被称为万国建筑博览群。我认为最吸引人的是这些建筑物展现了不同国家的独有文化和建筑风格,并反映了上海以前被其他国家殖民时的模样,因此富有着历史价值和文化气息。我们也从这些不同国家风格的建筑物看出了上海的自由文化,在大街上偶尔会看到一些外国人,看得出上海人并不介意引入外国文化和时尚。
导游告诉我们,外滩也被称为“东方华尔街”,而那里还造了一个“上海金融牛”,象征着上海的繁华。

从在万国建筑群看到的完好保留下来的建筑物,我们也看到了上海对于保留历史与文化所作出的努力和贡献,但他们不忘记与时并进,一幢幢古典的大楼内被设计装潢得摩登而前卫。在晚上夜游黄浦江时,我们可以看到建筑物上美丽的霓虹灯。
我认为他们把传统风格的建筑物与现代的高科技融合在一起,取得了一个平衡,因此才能在保留历史的同时,不被现代化迅速的发展趋势而淘汰掉。

其次,我觉得上海人很聪明,他们把这片区域发展成上海的观光景点和风景线,吸引更多旅客来,让这些历史性建筑物发挥最大的潜质和存在价值,成为当地的地标,代表他们的文化和历史,并确保这些文化遗产不会因为失去价值而被拆除。
我觉得新加坡可以向上海学习,把更多富有华族文化和历史意义的元素融入观光景点和建筑风格内,再和现代科技融合,以此把华族文化发扬光大。

来到上海,我们不可忽略的是它经济上的成就,上海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城市,而又是什么铸就了它今日的繁荣呢?我们在游览各个景点以及了解他们的历史时似乎找到了答案。

上海的母亲河—黄浦江,可以说在推动上海的经济发展上功不可没。黄浦江两岸的综合开发使它成为了城市旅游风景线的杰作,而通过建立政府宏观引导和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综合开发机制,吸引国内外多元投资,并吸引着无数旅客前来观光。我们在船游黄浦江时,西岸的万国建筑群与浦东新区的现代建筑如新地标—东方铁塔,从船上看去一目了然,景色十分美丽。
导游也在一旁解释着黄浦江如何推动上海的观光业,单单我们所乘坐的船,一天就可以赚上不少钱。在两岸也可以看到许多国际品牌的商店标志以及一些高档酒店,如香格里拉酒店等,足以展现上海经济的繁荣。

上海的外滩和法租界也是吸引着旅客的景点之一,而外滩自上海开埠后就开始成为了上海乃至中国的金融及贸易中心,也被称为“东方华尔街”。这里建立了许多外资银行,成为了鼓励财政投资的场所。

第二天,我们去了田子坊和法租界,我们从上海的田子坊看到了旧上海的模样,也在上海的法租界和外滩看到了一些从上海以前被殖民后留下的建筑物,以及他们如何保留自己的文化遗产。

我们还来到了上海城市规划馆。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他们关于过去旧上海的展览、现在城市的模型以及对未来的蓝图,这确保他们能够更好地规划上海,让它在进步的同时,不会遗忘它的历史和过去拼搏时的辛酸。
看到那些仔细的蓝图规划,我不得不感叹上海能有今日的繁荣很不容易。

而到了中午,我们去“海底捞”火锅店吃午餐。在这里,我们发掘了这家店之所以办得这么成功的原因。进入饭店内,服务员热情地招呼我们,一路上不仅有人为我们指引方向,每一位服务员也会向我们打招呼,并没有把我们当做是小孩子,而是令人尊敬的顾客。用餐时,他们细心地为我们准备了擦眼镜用的毛巾、扎头发用的牛皮筋和为了不弄脏衣服用的围裙,并一直留意着我们需不需要添加饮料,体贴入微。
在为我们往火锅里加入食材时,他们也会耐心地介绍这是什么食材、怎么样比较好吃等等。我们完全不需要去要求他们为我们服务或是帮忙做什么,他们会很主动、很周到地为我们服务。
我很享受用餐的过程,并且很敬佩他们的敬业精神。我切身体验到了他们“以人为本”的优质服务态度。导游说明了这几火锅店里的店员都持有着饭店的股份,因此自然而然地会更努力、用心地工作,给饭店带来更大的盈利。正是因为这种独特的经营模式和员工管理,使海底捞火锅在企业界里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接下来,在第三天,我们乘坐长途巴士来到了中国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扬州。在治春茶社吃完早餐后,我发现原来扬州人的早餐分量比较大,因为他们一天只吃两餐,而且他们的早餐里面粉类比较多,像三丁包、肉包、菜包、水饺等。我不太习惯他们的生活方式和饮食文化,很多人都无法把早餐全部吃完,但我学会去接受不同地方的生活习惯,以及去理解他们的做法。

后来我们去了瘦西湖,并船游了二十四桥。一路上,导游向我们介绍了许多关于扬州和这些风景胜地的历史与文化,例如瘦西湖和二十四桥的由来、赞美扬州风景的诗句等等。这些历史令我们更加了解扬州今日的模样以及当地的一些文化和特色。李白的诗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就是形容扬州的市树—杨柳如烟一般的柳絮,以及而扬州的市花—琼花,在春天三月绽放的美景。我们还看到了曾经被雷劈开但“枯木逢生”的银杏树以及紫薇树,也称为“痒痒树”。在这里,我看到了很多在新加坡看不到的美丽景色,也感叹着扬州曾经的辉煌,并进一步体会到了他们悠久的历史与文化。

然后,我们欣赏了谢馥春的千秋粉黛表演,其中有一些传统乐器的表演、舞蹈还有木偶戏,表演者在谢幕时装扮成扬州历代有名的美女。我沉浸在浓厚的历史气息中,虽然我对这些不太熟悉,但她们的表演让我大开眼界,并让我对扬州的历史和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

接下来我们去了中国雕刻印刷博物馆,以前的人们刚刚发明雕刻印刷术,要印刷东西很费劲,不像我们现在有打印机这么方便。我们参观完展览,便去看那里的专业人员如何雕刻和印刷,其中需要耗费很多精力,也需要很大的耐心和意志力,让我很佩服他们。在拥有方便的打印机时,我们不能忘记先祖为人类文明作出的贡献。这些重要的历史和文化激励着我们,并提醒我们不能把我们现在所拥有的当做理所当然。

然后,我们在游览东关门历史文化街时,看到了许多有关于“扬州三把刀”的售品,以及一些传统的玩具、用品、还有老一辈很爱吃的麦芽糖。这些都体现了扬州或中国特有的传统文化。一路上我也看到了很多仿古的建筑物,很多家店的设计也模仿了过去的建筑物,如他们的店牌会用木质书法牌匾,体现了扬州建筑物古色古香的历史风貌特点。然后我们去了东圈门历史街,导游说可以用 “唐宋元明清,从古看到今” 来形容扬州的古街,因为这里文化历史悠久,所以可以从这些建筑物看到各个朝代的踪迹。东圈门历史街是文化保护区,我们在这里看到了很多清朝盐商的私家别院,还有江泽民的故居。穿过一条条小巷,我们感受到了这里人们淳朴的性格,很多人拿着一个小板凳就坐在家门口和邻居一起吃饭,简单的粗茶淡饭依然吃得津津有味。这些民间风情在新加坡却比较难看到,因为大家都生活在“钢骨森林”里,一栋栋组屋和公寓把人们隔离开来,我们平常也不和邻居交往,少了以前那种甘榜的人情味。

第四天,我们来到了扬大附中东部分校,和那里的学生进行交流,发现了一些我们和他们不一样的地方。

首先,我们应该向他们学习的是他们的学习态度以及对老师的尊敬。例如,在向老师行礼时,他们因为参加过军训,所以动作十分一致,而且干净利落,不像我们在新加坡上课时,向老师敬礼都是慢吞吞地站起来,再散散落落地说“老师好”。和他们一起上课时,我也发现他们都非常专心,一点小动作也没有,不会因为任何事情被转移了注意力,也不会和同桌偷偷聊天,而我们上课时常常会在老师讲课的时候和周围的同学说话,或是因为平板电脑而被转移了注意力。
他们上课时的坐姿也十分端正,腰部挺直,双手都放在桌上,反观我们上课时常常会看到有些同学趴在书桌上,或是东倒西歪地用手肘撑着头。当老师提问时,中国的同学会很积极地举手回答,给出相关的答案,而在我们上课时如果老师提问,明明有人知道答案却不愿回答,也有同学不举手就随便喊出答案,还常常有同学会开玩笑,给一些风马牛不相及的搞笑答案。我也认为学校可以考虑像他们的学校一样,让学生有午休的时间,或可以试试做眼保健操,让我们休息一下,放松放松。

不过经过这次交流,我为自己是新加坡人而感到骄傲,也更加珍惜就读于新加坡学校的一些好处。例如,我们上课时没有那么正式,会轻松有趣很多,而且我们在学校上课的时间也比他们短。听中国学生说,他们每个星期的课外活动只有短短45分钟,其他时间都是在学习,因此我也感到很庆幸我们能够有更多的课外活动时间,让我们能够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以及学习更多课本上学习不到的东西,如团队的合作精神、个人的领导能力、运动员精神等等。这令我们能够往更多方面发展,学会更多技能,并更好地与人相处。我们这边上课时条件也稍微好一些,能用到更多的科技,上课更加方便。我们的厕所卫生条件更好,而我们的食堂所能够选择的食物也更多,让我们能够按照自己的喜好来选择要吃些什么。我以前觉得我们学业很繁重、上课时间很长而且没有什么自由,但经过这次交流后,我发现其实我们和他们比起来上学更轻松有趣,而且学生的自由也更多。

在晚上,我们去了卢氏豪宅享用晚餐。这里曾经是以前一名富裕的卢氏盐商的住处,室内的设计十分雅致,多数家具都是木制的,上面还有一些美丽的雕刻,给人一种复古的感觉。这家特别的餐馆为顾客制造了一种古朴的环境和气氛,让顾客更能感受扬州特别的历史和文化,并在这种气氛下享用扬州的特色菜肴—淮扬菜,这样顾客能够更好地理解并更容易喜欢上扬州的文化特色。我觉得新加坡也可以把这种发扬文化的机会融入商业中,像是开一些主题酒店和餐馆,可以以艺术、手工等等为主题来吸引顾客。我认为这种主题餐厅特别有创意,而且很新颖,一定可以吸引很多顾客。

然后我们在晚上船游了北京杭州大运河,我们在扬州和上海所看到的夜景很不一样,在上海我们看到的都是高楼大厦以及五彩的霓虹灯,而扬州的夜景却是岸边的一棵棵柳树以及许多座桥,看得出扬州更加古老以及传统,是海派文化。在上海时,我们也没怎么看到当地人在外活动,而在扬州,虽然那时是晚上,但我们看到很多老人在跳广场舞,还有很多小孩子在玩耍,看得出扬州人更喜欢在户外运动,而且生活节奏没有那么紧张。上海和扬州比起来,对于商业发展以及旅游业更加重视,而且投入了很多的资金,但扬州人的生活却更惬意、更悠闲,我想各有各的好吧。在新加坡我们的生活节奏和步伐也比较快一些,其实我觉得也许有的时候我们应该调整一下自己,不要那么紧张和压抑,试试学习扬州人,到户外多活动活动,好过在家里对着冷冰冰的手机电脑和电视。

在第六天,我们去了朱自清先生的故居,虽然他是一名十分杰出的作家,但他的故居布置得很简朴,地方也不是很大,看得出朱自清先生低调和节俭的性格。在进入故居前,最先看到的是悬挂在门上“朱自清故居”的牌匾,听导游说这是江泽民主席题写的,足以看出朱自清先生多么受人敬仰。在他的故居内,我们也看到了毛泽东主席和江泽民主席对于朱自清先生一生的评价,我们还看到了朱自清先生创作的一些作品以及他一生的写照。我认为他很令人敬佩的是他爱国以及爱家乡的精神,我在读他展览的一些作品时,看到他多次强调自己是扬州人,而他的作品里也有很多描写扬州美景的句子。

接下来,我们参观了个园和大明寺。导游告诉我们,“个园”这个名字来源于主人对竹子的喜爱,因为竹子拆开来是两个“个”子,而竹子的三片竹叶也形成一个“个”子,所以把这片园林称为“个园”。进入个园,确实有着一大片的竹林,而且还有许多不同品种的竹子,各自有着不同的意义,如孝竹代表的是孝顺。个园内还有很多叠石和假山,其中有一座假山是是由从安徽黄山所搬来的石头所叠成的,我们看得出这名盐商的富裕程度以及建园时的别出心裁。个园的另一个特色就是以它“春夏秋冬”这四种景色为主题的设计,让人能够一次性游览不同季节的景色。我们也参观了很多有不同用处的厅堂,厅堂内挂着许多书法作品以及水墨画,甚至有郑板桥先生的杰作,看得出主人的品味和雅兴,以及受到儒学影响的室内摆设。在大明寺里,我们参观了大雄宝殿、欧阳祠等寺院,还看到了过去雍正皇帝和乾隆皇帝的字迹。我还在这里买了今年品送给爸爸,因为爸爸是个佛教徒。在这里也可以看得出新加坡和中国的宗教信仰很相似,许多新加坡的华人都是佛教徒。

我们还去了上海大众汽车工厂参观那里的运作状况,在车上,那里的工作人员很细心地为我们解说工厂的运作状况,我们看到工厂内挂了很多条幅来鼓励员工,如“态度决定一切,细节决定成败”等,员工们也很以认真、专业的态度工作。他们使用了很多高科技来维修和生产汽车的个别部分,整个过程很有秩序,并且会有员工重复检查,确保过程中没有什么差错,这些都反映了这家公司能够成功的原因。我认为公司这么做可以鼓励员工,激励员工,让他们每天更有精神工作,是个很好的做法。

最后,在第七天,我们乘坐高铁从扬州回到上海,高铁上十分舒适,隔一段时间就会有人来清理垃圾,而且整个旅程很平稳,丝毫没有颠簸。我发现乘坐高铁的乘客很文明,多数人都在看杂志、休息或者看手机,没有人喧哗或者大声说话。但我发现再乘搭高铁前,有些一乘客踩过了黄线,这种现象我在新加坡搭地铁时也会偶尔看到,我认为这么做很危险。我觉得高铁和新加坡的地铁相似的使他们都是利用磁悬浮,而且效率都很高,并且很方便。而不一样的是高铁的速度更快,据导游说,高铁的速度能够达到每小时430公里,而高铁和地铁相比起来也能够行驶更长的距离,并更快抵达目的地。

总的来说,这次的经历令我扩大了眼界,并使我增广见闻、增添了不少处人处事的经验。这次的学习之旅是我第一次离开父母,“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在互相照顾的过程中,我和同学们学会体谅包容对方。虽然“近距离“的接触让我们发现了一些对方以前不知道的小缺点,但在争吵和和好后,我们巩固了我们的友谊,也增进了感情。而在和外国的伙伴们交流的过程中,我们也亲身体验到了异国文化,让我们有了更广阔的世界观,以另一种角度仰望世界。

No comments: